English

戏中戏

2001-03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王逢振 我有话说

最近收到译林出版社朋友送的几本书,其中有一本竟是何其莘先生的《英国戏剧史》。一般说,熟人或友人的书,我总会首先翻阅一下。待我翻阅何先生的《英国戏剧史》时,竟然不忍放下。虽然不是一口气读完,倒也是一连几天闲下来就读该书。该书确实颇有些特点。

首先,它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是这是一部标准的学术著作。这恐怕与他当年在国外的博士学习有关。当前国内出版所谓的专著,虽然多有改进,附上了参考书目,但作出详细索引者却仍然甚少。《英国戏剧史》的附录和索引,为我们今后出版学术著作提供了一个范本。也许有人说,这只是形式问题;但形式本身也是内容,它反映了出版界的一种状况。

当然,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并不是它的形式。就其内容而言,它同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。至少我自己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。对于英国戏剧,一般人都知道马洛、莎士比亚、王尔德和萧伯纳,而对其他剧作家,除了研究英国文学的人之外,恐怕都知之甚少。即使比较了解英国文学的人,对16世纪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戏剧,很可能也只是有片段了解。本人就属于此列。应该说,《英国戏剧史》为我提供了这两方面的补遗。它简明而系统地描述了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剧作家和主要作品。同时,对于因其他文学成就而被忽视了戏剧创作成就的作家,如德莱顿,该书也专门作了描述,使读者得以有更全面的了解。

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:“企图在几十万字的篇幅中囊括所有的剧作家是不现实的。”我想没有任何人会苛求作者做到这点。但就作者所论及的作家来看,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英国戏剧的写意画,使我们不仅了解到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,而且从中可以解读到许多文化历史的内容。例如中世纪戏剧与宗教的关系,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,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戏剧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,以及不同阶段的戏剧与相应时代的社会结构、哲学思想、生活习俗和观众趣味的关系,等等。这些不仅表现在具体剧作的内容方面,而且也表现在作者对剧作家及其作品的阐述方面。

还有一点就是戏剧史的写法。不论对历史断代,还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选择取舍,无疑都是作者今天对过去的认识和叙述,体现了作者的现代意识。作者摈弃了旧的文学史写法,不是先写历史背景,再写作者,然后叙述作品内容,最后进行综合的分析,而是重点分析作者作品,以历时性为主,融入共时性的比较,形成一幅立体的画面,既使读者了解到英国戏剧的发展变化,又使读者获得一种艺术的欣赏。就像哈姆雷特让戏班子在国王面前上演谋杀的悲剧,是一种激发人们思考的“戏中戏”。作者的现代意识,还表现在他对新的理论观点的吸收和运用。例如他赞同地援用了品特对戏剧的看法:现代戏剧的主要任务不是塑造人物,剧作家没有权力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深处,诱导观众通过其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外界的事物,从而使人成为整个戏剧世界的中心,使客观事物都涂上一层人的主观感情的色彩;剧作家在剧中能够给予观众的,只是他自己对某一特定场景的外观和模式、对随着剧情不断变化的事物的一种印象,以及他本人对这个奇妙的、变幻中的戏剧世界的一种神秘感觉。作者以这种观点分析品特的戏剧,概括他的荒诞特点,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。总之,《英国戏剧史》是一部上乘的学术著作。作者和译林出版社都做了件好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